從進產房開始學習當爸爸

溫柔分享
從進產房開始當爸爸

終結爸爸陪產症狀:向發呆、驚訝、發抖說bye-bye

郭彥均愛女下個月將出世,他近來趕錄存檔,要挪出時間陪產,不過醫生勸戒他最好不要陪進產房,「醫生說,怕男生看了會受不了」周杰倫也說,怕自己進產房在旁邊看會有壓力,也擔心自己職業病上身,在產房內變身導演指揮醫生,也給醫生太大壓力。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於2015年七月進行「父親或準父親陪產經驗和態度意見調查」,發現有82.4%的父親(準父親)認為男性應該要陪產;。這些男性提出要陪產的三大理由為:「給予妻子或伴侶心理上的支持」(91.1%)、「和妻子或伴侶共享寶寶出生的喜悅」(74.1%)、「親自迎接寶寶的誕生」(72.4%)。在實際的陪產經驗上,則有91.1%的男性已有實際陪產經驗,或即將進行陪產。相較2003年調查顯示,台北市醫院當時只有43.9%陪產率,現代男性似乎更有意願參與伴侶的生產。

然而,進一步去了解這些男性在陪產過程的實際作為,大家最常提到的是「陪伴」產婦,一位爸爸寫:「所有能做的都做:給老婆當椅子坐、放音樂、按摩、照相錄影、買便當、開車、舖墊子、接小孩、剪臍帶…。」也有不少男性描述:「沒事做、只能發呆」、「打瞌睡、滑手機」、「當伴侶的人肉扶手」、「手忙腳亂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等待、睡覺、抽菸」,一位爸爸生動地描述了他參與陪產的四部曲:「打氣、發呆、驚訝、發抖」。可見男性即使意願很高,但若缺乏準備與引導,不但無法發揮「有效陪產」,對於伴侶在陣痛時與平日不同的表現,還可能會「嚇得發抖」。

問卷結果僅有不到5%的男性表示不陪產,主要理由是:「擔心造成日後心理與生理上的影響」(25.5%)、和「妻子與伴侶拒絕」(25.5%),其次則是「對於生產情景的恐懼感」(21.3%)、「醫院/診所不鼓勵」(21.3%)。台灣社會有許多像是男性陪產會陽痿、見血休克的迷思,然而,有實際陪產經驗的爸爸大多數(86.8%)都表示夫妻的親密關係、或丈夫的性能力並未受到影響,並留言指出:「了解老婆是多辛苦的生小孩,感情會更好,更珍惜對方為自己的付出。」、「性關係一樣好,而且因為參與生產的過程,更愛老婆。」

但無論是有陪產或沒有陪產的受訪者,有接近半數沒有上過相關的生產教育課程,這表示那些已有陪產經驗和即將要陪產的受訪者,都是硬著頭皮陪伴伴侶(產婦)渡過待產與生產,顯示台灣男性的生產前準備教育仍有待加強。即將在十月當爸爸的阿火說:「全世界的人好像都覺得生產不干男人的事,我陪老婆去產檢,醫師、衛教人員說話時都不曾看我,我只能在旁邊聽,我想參與好像在『偷學武功』,得到的反應是『連這你也不曉得』。」許多有經驗的陪產男性也強調「產前課程應協助準父親做更完整的陪產準備(情緒與技術上)」、「提升醫護人員對準父親陪產的正面支持」以及「醫療院所應提供更友善的陪產環境」等。


SKIN陪產教育,共同創造正向經驗,一起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許多研究指出,準爸爸參與伴侶生產的重要性。女性生產時若有伴侶的陪產與支持,不但能夠減低孕產婦的焦慮,增進生產品質。同時,準爸爸積極陪產,也可增強日後照顧新生兒及育兒自信心。目前「性別平等工作法」已於2014年年底修訂,男性有五天的有薪陪產假,鼓勵陪伴伴侶生產與協助照護新生兒,在醫院裡,也常見許多準父親在待產室陪產。生動盟提出準爸爸的SKIN陪產教育,終結爸爸在產房裡的無助、無聊、無奈的陪產經驗。

S(Support,支持)

在S-支持的面向,要事先與伴侶溝通,了解伴侶偏好的鼓勵模式,甚至事前進行模擬演習。

K(Knowledge,知識)
在K-知識的面向,準爸爸需要深入了解生產歷程的生理與心理變化,才不會因為伴侶的巨大轉變而恐慌,也能清楚判斷產婦的需求。

I(Interest,以產婦為主的利益)
在I—產婦中心的利益面向,可以事先與伴侶一同擬定生產計劃書,了解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的期待與需求,以能適切扮演產在產婦與醫護產人員的橋樑。

N (Need,需求)
在N—需求面向,男性可以積極學習各種符合產婦需求的技能,例如,引導產婦身體放鬆、給予按摩、熱敷與冷敷、身體清潔、改變姿勢(例如:站立、走動、採直立坐姿、側臥、跪姿、蹲姿等)、提供飲料與餐點,協助產婦每兩小時上廁所排尿。由於不安以及害怕,產婦在待產中可能會失控或哭叫等,此時男性是否能辨識、支持及言語鼓勵非常重要。

2009年刊登在國際重要醫學期刊Birth一篇研究台灣男性陪產焦慮的文章提出,男性在生產前與陪產過程中普遍感到緊張、不知所措,但是若提供準父親生產教育,則準爸爸在產前跟產後的焦慮明顯有改善。

一位願意陪產,也很用心做功課的父親簡彌堅表示,二次陪產經驗都讓他「精疲力盡」,「沒有資訊,找不到人問,都得等到問題發生,嚇得不知所措,才開始想怎麼辦,即便我在產後努力支持老婆,還是難以避免幾乎面連產後憂鬱症的問題。,如果可以在懷孕時各階段,就有計劃給予準爸爸們正確且實用的陪產知識,我相信許多生產時的創傷、產後哺乳的挫折,甚至是產後憂鬱,都可以得到解決。」

「爸爸也是需要心理建設的。」另一位曾接受產前教育課程的父親汪世展卻有完全不同的經驗,「過去我認為生產是媽媽的事,她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在太太堅持下,我們去上了助產師開設的產前教育課程,讓我對於生產的機轉和過程、陪產心態,徹底翻轉,原來小孩不是被擠出來的,是瓜熟蒂落慢慢滑出來,這些資訊和知識,讓我們夫婦能用正面態度去面對寶寶胎位不正和產婦的情緒變化,產婦與陪產者是互相支持,我們才了解生產是整個家庭的事件的核心價值。」

目前台灣的生產照護體系只有「媽媽教室」,鮮少有強調爸爸陪產的「爸爸教室」。一些歐洲先進國家(例如丹麥、瑞典與英國等),已有為準父母雙方所編著的生產前手冊,以及針對新手爸爸提供的相關教育與注意事項。生動盟呼籲,爸爸們的陪產教育不能等,若要終結陪產爸爸的無助,需要提供有品質的生產教育:
(1)醫療系統應規劃「爸爸教室」,提供準爸爸們符合SKIN理念的產前教育。
(2)衛福部的孕產婦手冊,應增列伴侶(或家人)陪產的內容,提供詳細的相關知識與陪產技能。
(3)各界應積極鼓勵建立 「爸爸分享團體」、撰寫「爸爸手冊」。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所教授高美玲,生產過程夫妻倆人都是主體,缺一不可,這也是陪產最大的意義,透過男性在陪產時建立的自信,能讓他在未來育兒更有自信。

 
原文出自:https://www.facebook.com/BirthReformAllianceTW?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