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迷思

溫柔生產
生產迷思

本文介紹了目前其它文明地區的生產情況,以間接討論生產地點之選擇

前言
在大醫院生產一定是最好的決擇嗎?只有大醫院才能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對於這些生產迷思,透過以下問答,可以讓你有一番新的界定,重新認識助產士與生產中心的角色,讓生產多了更多不一樣的選擇。


Q:寶寶在大醫院生最好嗎?
A:許多產婦會認為,如果沒有醫師的指示與介入,自己便無法生下寶寶;甚至沒有藥物介入,生產過程一定會讓人難以忍受。演變至今,產婦要是向醫師詢問是否適合在家或是生產中心生產,多半會抱持反對意見,理由是在醫院生產才能確保胎兒安全。
不過,研究資料顯示,生產死亡率與罹病率較低的國家,通常助產師制度與婦產醫療整合非常緊密,而且產婦多半並非在大醫院生產。其中尤以日本最為顯著,早在一九九六年,日本就創下極低的生產死亡率及罹病率,為千分之3.8;而同年美國為千分之7.3。
在美國,85%的產婦入院生產時是處在低風險狀態,但是在醫院進行分娩的過程中,卻至少接受一種以上的生產醫療處置,這間接提升剖腹產的比率。相對的,在醫院以外的生產設備環境中,產婦是主體,寶寶是有意識的參與者,而非科技本身,當產婦不以「醫療照護模式」為基礎,少了醫療過度介入的生產,產婦能有更多的生產選擇,例如在家生產、生產中心等。
根據美國疾管局在1974-1976年的一份大型報告,針對醫院生產與非醫院生產的比較結果,醫院的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12;在家生產的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4,因此發現配合事前良好的規劃,那麼在家生產的安全性高。


Q:只有醫師才能提供最好的婦產醫療嗎?
A:在美國,大多數的新生兒都是在醫院接生,所以理所當然會認為醫師才有能力處理婦產醫療,也是最合格的人選。反觀助產士協助接生的比率僅只有10-12%,一般反對的原因在於助產士所受的正規教育比醫師來得少,但是卻忽略醫師在實際處理正常的生產過程時,不見得比助產士還有經驗。
麥可‧羅森佐博士(Dr. Michale Rosenthal)就曾表示,他在醫學院中並沒有學到產婦與生產知識,而是在實際的接生過程中才體悟到一切。他更進一步指出,助產士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們懂得利用方法,讓產婦自然分娩,而不像他們所受的訓練是去干預和介入生產。
此外,助產士和醫師所抱持的生產觀點也不同,醫師容易帶有操控意味,將產婦視為病患;但是助產士卻會將產婦視為客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產婦順利且自然地分娩,特別是心理層面的支持,讓產婦信心倍增,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辦得到,所以生產過程中,會不斷地提供協助;相對的,醫師則不盡然。醫師對於不需要醫療協助的生產,有可能會令他們不知所措,甚至對於生產的第一手知識或是女人之間的生產經驗分享,無法參與其中,這都是助產士的價值所在。

Q:助產士是否有受過專業訓練,值得信賴嗎?
A:在美國,有些州規定,助產護士一定要是經由護理學校畢業,且接受七年以上的專業教育,才能取得證照。目前美國大約有43個經過專業認證的助產護士訓練課程,提供助產師研究所教育。
在歐洲地區,許多國家的婦女生產都以助產士為主,所以要想當一名助產士,都必需要接受過專業的訓練課程,才足以擔當此職。
至於加拿大,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助產士的訓練課程。以安大略省來說,登記的助產士人數從1996年的65名,到2000年已增加至220名,且每年以30名的速度增長,甚至消費者還向政府施壓,他們不滿意有限的婦產醫療選擇,要求政府提供助產士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助產師聯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Midwives)都肯定助產士在懷孕、生產及育兒上所提供的專業素養。所以在1990年,國際助產師聯盟(代表82個國家的助產士)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藉此鞏固助產士的地位。
在這兩大組織的推波助瀾下,主張由助產士接生,能為母親與寶寶帶來相對的安全。其理念在於提供個人化的產前照護、讓生產回歸自然,由於採取較少干預的手段,對於期望溫柔生產的準父母來說,獲得較高的滿意度。

Q:在家生產,醫療介入會比較少嗎?
A:是的,在家生產所接受的醫療介入的確會比較少,可以由下列數據窺見端倪。根據1976年路易斯‧梅爾‧馬羅那博士(Dr.Lewis.Mehl-Madrona)所帶領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醫院生產的併發症與醫療處置的介入遠超過在家生產。居家生產約有5%的產婦曾經接受過醫療處置,雖然有些案例最後仍轉到醫院接受剖腹生產,不過這樣的比率只佔醫院生產的1/3。

 
*醫院會陰切開術機率高10倍
在醫院生產常規的醫療處置項目中,使用會陰切開術的機率是在家生產的10倍;而生產造成的會陰撕裂傷口也是在家生產的2倍,可能原因來自於產鉗的使用與截石臥式生產的結果。
在調查中另一個發現,居家生產的案例中,66%有醫師參與。意味著產婦從醫院轉到居家,將生產視為自然的事情時,醫療干預的情況相對減少。

*在家生產剖腹產機率少於2%
1992年,農莊(The Farm)的國際組織發表一文,研究在家生產,助產士看護計畫的功效為何,結果得知助產士接生效果良好,剖腹產率低於2%。該計畫的研究員馬克‧杜藍博士(Dr. Mark Durand)說,生產時,大醫院較常使用醫療介入,卻讓低風險孕婦提高生產風險。所以該報告認為,若產婦不熟悉醫院的生產環境,也不熟悉醫護人員、家人參與生產的過程受到限制、產婦不能自由活動,會間接讓產婦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也就是說較熟悉的醫護人員及環境,能增加產婦自分娩的成功率。
當然,一個院所的剖腹產率,也多少反映了該院的行醫風格(生產時醫療介入的深度及強度)。

Q:在生產中心生產安全嗎?
A:根據全國生產中心研究(National Birth Center Study)在1985-1987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於低風險的孕婦來說,選擇生產中心是安全的。不過,美國婦產學院卻認為,生產中心的安全性缺乏資料佐證,不建議孕婦到生產中心生產。對此,全國生產中心協會創辦人,同時也是合格助產士凱蒂‧厄斯特(Kitty Ernst)針對上述研究提出數據表示,取樣的82家(佔全美國52%)生產中心,新生兒的死亡率為千分之1.3、母親的死亡率為0、支援醫院的剖腹產率為4.4%,和1999年的全國平均值22.8%相較,低很多,意味著生產中心是安全的選擇。

在美國的醫療體系中,生產中心是一環,不過佔比仍小。為了顧及孕婦生產的安全性,每家生產中心都與醫院合作,當危急發生時,醫院可以提供緊急的醫療措施。
荷蘭方面,在1996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產婦接受持續性的產前照護,而且在生產時,有助產士或是醫師隨侍在側,就算在大型醫院以外的地方生產,無庸置疑可以安全地生下胎兒。所以「大醫院是最安全的生產場所」觀念有必要重新界定。

其實,生產原本是自然的過程,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技術與醫療介入生產,讓產婦相信到醫院生產可以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不過,在醫院以外的生產環境裡,產婦才是重點,而不是科技。越少醫療的干預越能讓母親擁有美好的生產經驗和健康的寶寶。

再參考加拿大安大略省,助產士與婦產科醫師執業統計資料中顯示,孕婦和助產士針對產前會談的花費時間是45分鐘;而醫師花費的產檢時間大約是5分鐘。這點可以讓孕婦們回頭看眼前自己的產科醫師以及產檢過程中所得到的衛教會談。

生產過程中,助產士的客戶使用硬膜外麻醉者(即所謂無痛分娩),約佔產程25%的時間;而醫師看診的產婦則佔了80%。產後部分,助產士第一周會去探視產婦3次,且產後一個月內至少訪視3次。反觀醫師,只在產後第2周和第6周為產婦看診。

其次,在推行母乳哺育的工作上,國外助產士服務的客戶當中,90%的產婦會執行母乳哺育;而國外醫師看診的產後婦女,只有50%的人有哺育母乳。由此可見,在國外的經驗中,助產士不論是在婦女懷孕或是生產、新生兒照護上的努力,提供了專業的素養與教育。

反觀國內既有的環境,若能慎選能付出較多看診時間且崇尚少以醫療任意介入女性自然生產權利的醫師,充份衛教會談及有助產士協助的診所,應是融合國外趨勢及優點的一種選擇。

 
------樂寶兒婦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