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生產
透視水中生產

一般人聽到生產,會想到什麼?醫院?手術室內產台?醫師?手術工具?自然產或剖婦產?除了這些,你知道準媽媽們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呢?
其實,生產的方式很多種,其中自古發跡、近年來愈來愈倍受提倡的「水中生產」,儼然將成為趨勢之一。不熟悉的人或許剛開始聽了會嚇一跳,擔心是否會影響到寶寶;但事實上,水中生產可說是安全率極高的一種生產型態。
什麼是水中生產?
水中生產(Waterbirth)顧名思義就是在水中進行生產,也就是藉由水作為媒介,幫助準媽媽們在負擔及痛苦減輕的狀態下,順利生下健康的寶寶。或許初聞「水中生產」這名詞有新鮮的感覺,但其歷史淵源卻相當深遠。
西元前六世紀時,亞里斯多德認為水是生命的第一個元素。他觀察到每個東西的種子都有「濕潤的內在」。然而,一直到大約十八世紀,科學家們才真正深入確認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療效。其中在1723年於倫敦出版的《水療》(Water Cures)一書,便略微提到水運用在各種情況下的好處,包含懷孕與分娩時泡澡的功效。這說明了人類天性本來就喜歡水帶來的舒緩及安撫感覺。
全世界各個不同文化的地區,都曾採取水中生產過。傳說古埃及人會篩選特定的胎兒在水中產下,這些寶寶長大成人後分別擔任男女祭司。加州中部沿海的丘馬什印地安人(Chumash Indians)描述有關該部落婦女在海邊的潮浪水池與淺灣中分娩,分娩同時該部落的男人則圍繞在旁、擊鼓吟唱。此外,美洲北部、中部與南部的其他印地安部落、紐西蘭的毛利人(Maoris)及太平洋的薩摩亞人(Samoans)有可能曾在海邊淺灘或河邊生產。夏威夷群島上的某些家族仍維持著幾千年來的傳統,照舊在水中產下寶寶。
不過,直到19世紀,醫學文獻上才出現首次水中生產的紀錄。法國醫學會刊描述1803年法國某位婦女在分娩48小時後在溫水中泡澡以獲得舒緩,想不到沒一會兒寶寶就誕生了。之後,相關的報導散見各地,無論是1960年代俄國科學家伊果‧契可夫斯基(Igor Charcovsky)針對自己女兒的研究、1970年代初期法國醫師麥可‧歐登和勒博爺將水中生產納入醫院服務中、1980年代美國和英國興起此浪潮,而台灣更在2006年舉辦國際水中生產研討會。
水中生產對女性的幫助
寶寶未誕生這個世界時,在準媽媽體內子宮的羊水裡悠遊成長,彼此的身體反應相互聯繫。因此,當準媽媽在水中進行分娩與生產時,由於身體會對類似環境產生熟悉與安全感,進而轉移至水中產下的寶寶。準媽媽的身體為了因應情緒所分泌的荷爾蒙會被寶寶吸收,所以寶寶也能夠感受到準媽媽的情緒。
對於水中生產,又能夠為懷孕的女性帶來多少的幫助呢?
幫助1:放鬆身體並止痛
多數的人在水中,自然都會體會到悠閒與舒適感,這或許與你我以往在子宮內羊水的經驗有關。同樣地,當分娩中的孕媽咪坐躺在溫暖的水中時,便能放鬆身體,感官刺激也會降低,因此較不會分泌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這促使體內製造止痛的腦內啡,減輕生產的陣痛感。
幫助2:集中精神讓寶寶較快出生
由於痛感減輕,心裡的緊張程度也會降低;而當身體放鬆使分娩變得和緩時,女性較能恢復冷靜,在生產過程更能將注意力集中身體內部。因此,水能幫助部分孕媽咪達到清醒狀態,完全忘卻恐懼與抗拒力,接著身體就能放鬆,寶寶便能以最輕鬆的方式誕生。
幫助3:降低母體的傷害
水能夠賦予女性陰道組織的彈性,因此能降低自然撕裂傷的發生與嚴重性,減少會陰切開術的需求,讓準媽媽們生產時不再多一分痛苦。
幫助4:親子關係更緊密
孕媽咪和寶寶僅以一條臍帶相連,因此準媽媽從外在所接觸到的任何碰觸、藥物、分泌的荷爾蒙等等,都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或被吸收。假如孕媽咪生產輕鬆順利,相信寶寶的誕生也會同樣輕鬆順利;寶寶停留在狹窄產道的時間愈少,就愈不會受到恐懼、沮喪或其他痛苦情緒的干擾,較能感受到安全感;而準媽媽的情緒也會有較好的準備,可以迎接寶寶的誕生,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
女性應掌握自主的生產權利
對於生產,一般人直接聯想到的就是直接送進醫院,經由婦產科醫師安排,最後推進手術室內的產台上進行;某種程度而言,似乎是比較被動、唯一選擇的方式。然而,其實生產方式不只一種,而且只有女性才有這項本能,更應該擁有這種的主動權利,選擇自己想選擇的。
一位在南加州高地區創辦家庭生產中心的醫師麥可‧羅森佐(Dr. Michael Rosenthal)認為,傳統婦產科視安全生產為正面的生產經驗,婦產科醫師唯一的目標就是「新生兒的存活」;但根據他和家長討論相關醫院生產經驗時,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滿意,反而希望有更多生產方式可選擇,也希望能夠掌控更多的個人生產權。
羅森佐的觀念徹底地實行在他的生產中心裡。他曾表示:「當女性掌控生產過程,主動參與生產,不受傳統的醫療介入,女性的情感力量便會增加,也會更有成就感。」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在家庭生產中心,能強烈感受到是『產婦』在生產,而非只是『等著別人來接生寶寶』。中心的一部分工作就是保留女性生產的掌控權,期望盡量做到『無醫療介入』,即醫師不需動手,產婦就能產下寶寶。」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選擇」。《溫柔生產》作者暨全球母嬰健康協會創辦人的芭芭拉‧哈波(Barbara Harper,R. N.)認為,每一位孕媽咪必須了解水中生產的方式並非適用於每個產婦,但是每個產婦都應該有權力事先獲得充分的資訊,再決定這個生產方式是否適合自己。這也是芭芭拉設立「國際水中生產」(Waterbirth International)的原因。
遍佈世界各地的生產方式
羅森佐醫師曾說:「水中生產合理可行,但只有一條路可通向水中生產之路。水中生產無法從大學開始、無法從醫師開始,只能從消費者、亦即要求水中生產的家長開始著手。隨著愈來愈多的接生場所提供水中生產選擇,女性可隨時離開拒絕水中生產的醫師。機關行號就會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而被迫改變。」
因此,美國、英國、澳洲、日本、中國大陸、俄羅斯、墨西哥、瑞士……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投入在水中生產的研究與協助方面,並且以指數般速度增加,迄今遍佈全球各地,總數量難以估計。
據目前推估,1970~2004年間,有超過15萬件水中生產是在全球各地醫院、家庭、生產中心,甚至在海洋中實施。全球至少有71個國家(北起冰島、南至阿根廷)蒐集並整理水中生產的案例,同時由於其可實行性的資訊遍及各地,水中生產的數量也有所上升。
水中生產Q&A
Q1:水中生產時,寶寶如何呼吸?
A:胎內的寶寶於懷孕後10周開始,會有規律、節奏地移動肋間肌肉與橫隔膜,以此「預習」未來的空氣呼吸。寶寶在胎內時,很少會吸入羊水。肺部內的液體是在肺部所製造,和胃液相似;這些液體能保護水中生產的寶寶,立即產生反應,防止吸入水。
Q2:促使寶寶吸進第一口氣的原因?
A:這必須等到寶寶的皮膚,尤其是鼻子和嘴巴附近的皮膚,開始接觸到空氣之後,複雜的生理過程才會啟動,進而帶動寶寶的第一口呼吸。不過,水中誕生的寶寶比較慢啟動這項反應,因為他們是全身同時接觸到空氣,而不是向非水中誕生的寶寶那樣,只有頭部先接觸到空氣而已。水中誕生的寶寶需多花幾秒鐘後,才啟動呼吸過程,因此其膚色較暗沉,但肌肉張力與靈敏度都很好。
Q3:母親會因為水而受到感染嗎?
A:分娩時,每樣東西都往下降落移出。寶寶往下降落至產道,因此細菌不可能會從水中往上爬到子宮內;事實上,集中於陰道內部與附近的細菌,會藉由水而沖淡,降低感染的可能性。此外,由醫院進行嚴格的感染控制,即每次使用完後徹底清潔產池,便能有效預防準媽媽或寶寶發生產後感染。
Q4:分娩中的產婦應在何時進入水中?
A:理論上,進入產池的時間點可由產婦自行決定;同時,她應明白分娩時若愈早進入產池,水所帶給她的舒適感,將可能會減緩分娩的痛楚。
Q5:產婦需要在水中排出胎盤嗎?
A:根據許多婦產護理人員的意見,贊成與不贊成的都有。贊成者認為這項措施安全且無副作用,他們必須等到胎盤脫離產婦身體後才剪斷或綁緊,並指出產婦因此失血量較少,寶寶在產後幾乎立即可吸吮母乳,更有助於排出胎盤。事實上,這端視個人選擇和評斷而定,沒有既定的指導方向必須遵行。
Q6:在水中如何處理緊急狀況?
A:整個生產過程都會被謹慎監視著,倘若發生緊急狀況,就會根據評估狀況採取適當措施,例如要求產婦離開產池,或僅要求產婦改變姿勢(如發現寶寶心跳率下降時可先採取的措施)。護理人員將根據個人判斷與經驗指引著產婦。
水中處理緊急狀況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發生緊急事故。細心檢查、仔細監測分娩過程與胎兒狀況,都有助於避免潛在性的問題。產婦在水中時,任何和生產有關的問題都可快速評估處理;事實上,有些問題還會因為水的存在而較容易解決。例如曾有助產師指出,當臍帶纏繞在寶寶脖子上時,寶寶若在水中就較容易解開。
其實,生產的方式很多種,其中自古發跡、近年來愈來愈倍受提倡的「水中生產」,儼然將成為趨勢之一。不熟悉的人或許剛開始聽了會嚇一跳,擔心是否會影響到寶寶;但事實上,水中生產可說是安全率極高的一種生產型態。
什麼是水中生產?
水中生產(Waterbirth)顧名思義就是在水中進行生產,也就是藉由水作為媒介,幫助準媽媽們在負擔及痛苦減輕的狀態下,順利生下健康的寶寶。或許初聞「水中生產」這名詞有新鮮的感覺,但其歷史淵源卻相當深遠。
西元前六世紀時,亞里斯多德認為水是生命的第一個元素。他觀察到每個東西的種子都有「濕潤的內在」。然而,一直到大約十八世紀,科學家們才真正深入確認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療效。其中在1723年於倫敦出版的《水療》(Water Cures)一書,便略微提到水運用在各種情況下的好處,包含懷孕與分娩時泡澡的功效。這說明了人類天性本來就喜歡水帶來的舒緩及安撫感覺。
全世界各個不同文化的地區,都曾採取水中生產過。傳說古埃及人會篩選特定的胎兒在水中產下,這些寶寶長大成人後分別擔任男女祭司。加州中部沿海的丘馬什印地安人(Chumash Indians)描述有關該部落婦女在海邊的潮浪水池與淺灣中分娩,分娩同時該部落的男人則圍繞在旁、擊鼓吟唱。此外,美洲北部、中部與南部的其他印地安部落、紐西蘭的毛利人(Maoris)及太平洋的薩摩亞人(Samoans)有可能曾在海邊淺灘或河邊生產。夏威夷群島上的某些家族仍維持著幾千年來的傳統,照舊在水中產下寶寶。
不過,直到19世紀,醫學文獻上才出現首次水中生產的紀錄。法國醫學會刊描述1803年法國某位婦女在分娩48小時後在溫水中泡澡以獲得舒緩,想不到沒一會兒寶寶就誕生了。之後,相關的報導散見各地,無論是1960年代俄國科學家伊果‧契可夫斯基(Igor Charcovsky)針對自己女兒的研究、1970年代初期法國醫師麥可‧歐登和勒博爺將水中生產納入醫院服務中、1980年代美國和英國興起此浪潮,而台灣更在2006年舉辦國際水中生產研討會。
水中生產對女性的幫助
寶寶未誕生這個世界時,在準媽媽體內子宮的羊水裡悠遊成長,彼此的身體反應相互聯繫。因此,當準媽媽在水中進行分娩與生產時,由於身體會對類似環境產生熟悉與安全感,進而轉移至水中產下的寶寶。準媽媽的身體為了因應情緒所分泌的荷爾蒙會被寶寶吸收,所以寶寶也能夠感受到準媽媽的情緒。
對於水中生產,又能夠為懷孕的女性帶來多少的幫助呢?
幫助1:放鬆身體並止痛
多數的人在水中,自然都會體會到悠閒與舒適感,這或許與你我以往在子宮內羊水的經驗有關。同樣地,當分娩中的孕媽咪坐躺在溫暖的水中時,便能放鬆身體,感官刺激也會降低,因此較不會分泌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這促使體內製造止痛的腦內啡,減輕生產的陣痛感。
幫助2:集中精神讓寶寶較快出生
由於痛感減輕,心裡的緊張程度也會降低;而當身體放鬆使分娩變得和緩時,女性較能恢復冷靜,在生產過程更能將注意力集中身體內部。因此,水能幫助部分孕媽咪達到清醒狀態,完全忘卻恐懼與抗拒力,接著身體就能放鬆,寶寶便能以最輕鬆的方式誕生。
幫助3:降低母體的傷害
水能夠賦予女性陰道組織的彈性,因此能降低自然撕裂傷的發生與嚴重性,減少會陰切開術的需求,讓準媽媽們生產時不再多一分痛苦。
幫助4:親子關係更緊密
孕媽咪和寶寶僅以一條臍帶相連,因此準媽媽從外在所接觸到的任何碰觸、藥物、分泌的荷爾蒙等等,都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或被吸收。假如孕媽咪生產輕鬆順利,相信寶寶的誕生也會同樣輕鬆順利;寶寶停留在狹窄產道的時間愈少,就愈不會受到恐懼、沮喪或其他痛苦情緒的干擾,較能感受到安全感;而準媽媽的情緒也會有較好的準備,可以迎接寶寶的誕生,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
女性應掌握自主的生產權利
對於生產,一般人直接聯想到的就是直接送進醫院,經由婦產科醫師安排,最後推進手術室內的產台上進行;某種程度而言,似乎是比較被動、唯一選擇的方式。然而,其實生產方式不只一種,而且只有女性才有這項本能,更應該擁有這種的主動權利,選擇自己想選擇的。
一位在南加州高地區創辦家庭生產中心的醫師麥可‧羅森佐(Dr. Michael Rosenthal)認為,傳統婦產科視安全生產為正面的生產經驗,婦產科醫師唯一的目標就是「新生兒的存活」;但根據他和家長討論相關醫院生產經驗時,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滿意,反而希望有更多生產方式可選擇,也希望能夠掌控更多的個人生產權。
羅森佐的觀念徹底地實行在他的生產中心裡。他曾表示:「當女性掌控生產過程,主動參與生產,不受傳統的醫療介入,女性的情感力量便會增加,也會更有成就感。」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在家庭生產中心,能強烈感受到是『產婦』在生產,而非只是『等著別人來接生寶寶』。中心的一部分工作就是保留女性生產的掌控權,期望盡量做到『無醫療介入』,即醫師不需動手,產婦就能產下寶寶。」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選擇」。《溫柔生產》作者暨全球母嬰健康協會創辦人的芭芭拉‧哈波(Barbara Harper,R. N.)認為,每一位孕媽咪必須了解水中生產的方式並非適用於每個產婦,但是每個產婦都應該有權力事先獲得充分的資訊,再決定這個生產方式是否適合自己。這也是芭芭拉設立「國際水中生產」(Waterbirth International)的原因。
遍佈世界各地的生產方式
羅森佐醫師曾說:「水中生產合理可行,但只有一條路可通向水中生產之路。水中生產無法從大學開始、無法從醫師開始,只能從消費者、亦即要求水中生產的家長開始著手。隨著愈來愈多的接生場所提供水中生產選擇,女性可隨時離開拒絕水中生產的醫師。機關行號就會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而被迫改變。」
因此,美國、英國、澳洲、日本、中國大陸、俄羅斯、墨西哥、瑞士……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投入在水中生產的研究與協助方面,並且以指數般速度增加,迄今遍佈全球各地,總數量難以估計。
據目前推估,1970~2004年間,有超過15萬件水中生產是在全球各地醫院、家庭、生產中心,甚至在海洋中實施。全球至少有71個國家(北起冰島、南至阿根廷)蒐集並整理水中生產的案例,同時由於其可實行性的資訊遍及各地,水中生產的數量也有所上升。
水中生產Q&A
Q1:水中生產時,寶寶如何呼吸?
A:胎內的寶寶於懷孕後10周開始,會有規律、節奏地移動肋間肌肉與橫隔膜,以此「預習」未來的空氣呼吸。寶寶在胎內時,很少會吸入羊水。肺部內的液體是在肺部所製造,和胃液相似;這些液體能保護水中生產的寶寶,立即產生反應,防止吸入水。
Q2:促使寶寶吸進第一口氣的原因?
A:這必須等到寶寶的皮膚,尤其是鼻子和嘴巴附近的皮膚,開始接觸到空氣之後,複雜的生理過程才會啟動,進而帶動寶寶的第一口呼吸。不過,水中誕生的寶寶比較慢啟動這項反應,因為他們是全身同時接觸到空氣,而不是向非水中誕生的寶寶那樣,只有頭部先接觸到空氣而已。水中誕生的寶寶需多花幾秒鐘後,才啟動呼吸過程,因此其膚色較暗沉,但肌肉張力與靈敏度都很好。
Q3:母親會因為水而受到感染嗎?
A:分娩時,每樣東西都往下降落移出。寶寶往下降落至產道,因此細菌不可能會從水中往上爬到子宮內;事實上,集中於陰道內部與附近的細菌,會藉由水而沖淡,降低感染的可能性。此外,由醫院進行嚴格的感染控制,即每次使用完後徹底清潔產池,便能有效預防準媽媽或寶寶發生產後感染。
Q4:分娩中的產婦應在何時進入水中?
A:理論上,進入產池的時間點可由產婦自行決定;同時,她應明白分娩時若愈早進入產池,水所帶給她的舒適感,將可能會減緩分娩的痛楚。
Q5:產婦需要在水中排出胎盤嗎?
A:根據許多婦產護理人員的意見,贊成與不贊成的都有。贊成者認為這項措施安全且無副作用,他們必須等到胎盤脫離產婦身體後才剪斷或綁緊,並指出產婦因此失血量較少,寶寶在產後幾乎立即可吸吮母乳,更有助於排出胎盤。事實上,這端視個人選擇和評斷而定,沒有既定的指導方向必須遵行。
Q6:在水中如何處理緊急狀況?
A:整個生產過程都會被謹慎監視著,倘若發生緊急狀況,就會根據評估狀況採取適當措施,例如要求產婦離開產池,或僅要求產婦改變姿勢(如發現寶寶心跳率下降時可先採取的措施)。護理人員將根據個人判斷與經驗指引著產婦。
水中處理緊急狀況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發生緊急事故。細心檢查、仔細監測分娩過程與胎兒狀況,都有助於避免潛在性的問題。產婦在水中時,任何和生產有關的問題都可快速評估處理;事實上,有些問題還會因為水的存在而較容易解決。例如曾有助產師指出,當臍帶纏繞在寶寶脖子上時,寶寶若在水中就較容易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