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嚴、更人性的生產方式

溫柔生產
有尊嚴、更人性的生產方式

少子化,是世界上很多地區的趨勢,而台灣則勇奪第一。一邊看著台灣出生率再創新低,一邊也為著診間外預備進行產檢的媽媽們加油喝采!

這些媽媽們,不管年輕年長,幾乎都是“新手上路”,對於孕期狀況或是臨產先兆,以及生產方式。,充滿了問號?沒有經驗,能有的資訊,也都是婆婆媽媽朋友們的口耳相傳。“會痛到不行,比拿刀割我還痛,活生生被綁在床上十幾個小時……………….”。好多好多的擔心和疑慮,都呈現在她們的臉上。所以,台灣的剖腹產產率也勇奪世界第二。

由歐美漂洋過海而來的〝溫柔生產〞,是希望提供另一個更溫和、更親善的生產方式,讓準爸媽以家庭為中心而擁有更正面、更受尊重、更值得一再回味的全新生產體驗
透過完整詳細的溝通與說明生產相關情況之後,讓準爸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安全狀況下,採取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以減少分娩時的痛苦與不佳的經驗。

台灣約七成孕婦處於低風險狀態,是可以自然分娩的,所以並非每個孕婦,都得接受同一套制式化的“生產SOP”。溫柔生產強調,產前讓孕婦、家屬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選擇生產當時自己想要的生產方式,調整灌腸、會陰切開與持續性胎兒心跳監測等常規流程。


而溫柔生產到底是什麼呢?簡單的說:

1.自然啟動分娩,避免催生
在孕期最後幾週,準媽媽會感覺到不規則的子宮收縮,而且子宮頸也開始變軟。當胎兒和子宮都準備好了,便會向媽咪釋放出極微量的荷爾蒙,發出信號以啟動分娩。催生主要目的原本是避免胎兒過大或是妊娠週數過期,或是胎盤過度老化而造成胎兒窘迫。因此,有醫學上的必要性才需要加以催生,重點在於對準媽媽做詳盡說明,充分溝通。

2.待產不孤單
陪伴對新生命的到來,是非常重要的。胎兒的聽覺,從二十週就開始明顯發育。因此準爸媽在懷胎十月,對腹中胎兒的陪伴與對話,會讓胎兒有安全感。同樣的,孕期末了,對於準媽媽的支持更是重要。然而正如前文提到,對於生產,許多家庭都是第一次。因此建議,準爸媽們能夠手牽手一起來產檢,因為在每回與醫師護理人員互動中,更能讓醫師知道你們的需求及擔心,才能更貼切的為準爸媽們擬妥生產計劃。最重要的是,我們鼓勵準爸爸們陪同生產,一起迎接新生命。讓產台上的媽媽,更安心

3.待產過程不被強制約束,而可自由移動
懷孕末期,骨盆胎兒的壓迫,早讓準媽媽坐立難安,更別說若在待產過程中,十幾個小時硬生生的被綁在病床上。自由移動身體,可以藉由重力,幫助胎頭下降,使子宮能更有效地收縮,並且讓骨盆的形狀及大小更適合胎兒通過。同時可利用坐產球或側躺,讓產婦選擇舒適的姿勢,放鬆心情。

4.沒有制式化的醫療措施
以往,產婦們一旦入了待產室,灌腸,陰部毛髮剃除是標準化動作。之後水也不能喝,飯也不能吃,漫長的待產過程飢餓與疼痛難耐,實在讓人不忍心。禁食,其實是避免需要緊急剖腹生產時,空腹時間不足造成麻醉危險。所以建議在有明顯醫學上的危險時,才要求產婦禁食。而腸道與毛髮準備也非絕對必要,都應該依產婦本身的狀況,視需求而定

5.非常規執行會陰切開
這是許多準媽媽們擔心的問題,到底要不要剪開會陰呢?會陰切開是剪開介於陰道至肛門之間的肌肉組織,避免自然生產時嚴重不規則撕裂傷。然而每個媽媽的骨盆腔徑不同,胎兒大小也不一。並非每個媽媽在生產時都需要來上這麼一刀。而會陰切開亦非全然沒壞處,國外報告也發現部份產婦在接受會陰切開後,反而增加會陰裂開、出血、血腫、疼痛、水腫和傷口發炎等併發症等, 因此對於這個醫療行為操作,必須由醫師在產前和準媽媽充分溝通,同時審慎評估產程需要在而施作。

6.及時哺餵母乳
出生後立即讓新生兒與母親有肌膚接觸,並嘗試吸吮乳頭,可促進親子互動關係,同時讓寶寶有安全感。哺餵母乳及24小時母嬰同室,可以增強嬰兒抵抗力,而且可提早讓母親熟悉照顧新生兒的模式。

我由衷地希望藉由溫柔生產,能讓準媽媽能以更有尊嚴,更人性的方式,愉悅的迎接新生兒。

 
---樂寶兒婦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