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生產,呵護媽咪和寶貝

溫柔生產
呵護媽咪和寶貝

妳聽過「溫柔生產」嗎?

所謂的溫柔生產,是以「尊重產婦的感受」為主旨,女性對懷孕和生產過程先有了充分了解,再抉擇出自己最嚮往的生產方式。當然,溫柔生產的範疇並不侷限在居家生產或水中生產,也不一定會完全免除醫療介入,即便有的媽媽在醫院聽從醫師的指示生下寶寶,但只要覺得迎接新生命的經驗令她和家人愉悅,且產婦覺得感受到十足的尊重,對於生產經驗的滿意度會相對提升,即可被視為廣義的溫柔生產。
臺灣溫柔生產推廣協會秘書長黃資裡表示,溫柔生產的概念是以產婦的家庭為主軸,將和分娩有關的自主權還給媽媽,醫療人員並不會為了方便而讓產婦受到制式化待遇,會和家庭的成員一起為媽咪和寶寶的安全、獲得符合期待的愉快生產經驗一起努力。
 

溫柔生產中心概念
(1)在安全範圍內,產婦能確切掌握身體自主權。
無論是採取自然產、水中生產、居家生產等方式,產婦都可以和醫師或助產人員討論是否需要剃毛、灌腸、壓子宮、剪會陰等問題,當產婦對生產過程可能面臨的狀況有更多了解,就可以把自己的期待提出來討論並達成共識,這對產婦來說正是確切掌握身體自主權,產婦能感受到更完整的尊重,減少面對未知的恐懼。
 
(2)產下寶寶後第一時間進行母嬰親密接觸。
現在十分鼓勵媽咪在娩出寶寶後立刻進行親密接觸,當寶寶一貼近媽媽的胸膛、感受到熟悉的心跳頻率,就會自動緩緩含上媽媽的乳頭吸吮,模樣真是可愛極了!寶寶吸吮乳頭也具有促進子宮收縮的效果,無形中會帶來更多健康的好處。
 
(3)獲得一個較溫柔、較符合人性的生產經驗。
當生產經驗符合媽媽的期待,不管在身體或心理,就是一個較溫柔、較符合人性的經驗,而媽媽也會對自己天賦的生產能力更具自信,不但降低媽媽對生產的恐懼,也不會對生產留下驚恐、害怕的印象,間接提高生育下一胎的意願。
 
(4)產婦並非病人,降低醫療介入生產的機會。
其實在四五十年前的臺灣,新生兒多半由助產士或產婆接生的,黃資裡秘書長說道,除非有特殊疾病或生產適應症,否則產婦並非病人,不見得需要這麼多醫療介入,以安全為前提下,可以身體擁有更多自主權力。過多醫療行為介入產程,往往是為了徹底掌控生產進度,但溫柔生產體貼產婦的期待,也讓寶寶決定自己出生的時間。
【文章節錄自102年11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黃資裡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碩士
現任:
臺灣溫柔生產推廣協會秘書長
樂寶兒婦幼護理主任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