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產問答集

水中生產
水中生產問答集

水中分娩的產婦應該在何時進入產池?
在討論產婦何時該進入產池前,我們必須弄清楚產婦所使用的產池種類。
一般家庭浴缸的深度絕對無法提供產婦足夠的空間自由移動,在水中伸展四肢。一般美國的浴缸從地板到水滿溢出的深度僅三十點五至三十三公分,所提供的水量只夠讓產婦底部覺得舒服,對於即將生產的產婦而言,在一般浴缸內生產並不舒服。
 
水池或浴缸必須夠大才能創造浮力現象,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說明了這種浮力。(有趣的是,阿基米德是在一邊泡澡,一邊思索有關黃金重量的困難數學問題時,發現了浮力。)阿基米德的原理是:任何物體(母親)全部或部分浸在液體(產池)時,和該物體所排出液體重量相同的力量便會支撐起該物體,該物體因而得以浮起。
 
水越深,取代的重量越多;產婦感到越多的浮力,身體便覺得越輕。孕婦浸在水池裡,立刻就能感受到身體重量的消失,開始浮起來。產婦身體百分之七十五的重量消失,使得產婦感到自己就像是水裡濕漉漉的海豚般搖擺舞動,可隨時轉換姿勢。
 
適當產池的尺寸至少得五十一公分高,最好能有五十六公分高,但也不應過大,至少要讓產婦能抓住產池兩邊,提供產婦蹲、跪姿的適當支撐。產婦坐著時,水必須幾乎能遮住胸部;產婦蹲著靠在產池一邊,或是挺直身體跪坐在腳後跟上時,水必須能遮住腹部。
 
在這類產池與浴缸中,產婦能變換各種舒適的姿勢。身體浮在水中也會產生生理反應。浸在水中約二十分鐘後,血液流量明顯改變,刺激特定心臟細胞分泌心房納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納尿肽系統與製造催產素的腦下垂體活躍度有著密切而複雜的關係。分娩時催產素分泌越多越好,尤其有助於母親分娩變得更活躍。英格蘭最近的研究顯示,分娩遲緩或停滯時,浸在水中比使用人工催產素必妥辛還要有用。
 
催產素濃度似乎會在一小時後達到高峰,此後便處於高原期。倘若母親離開產池、散步、淋浴,再回到產池,那麼,催產素便會重新分泌。
 
進入產池後立即的疼痛舒緩是明顯可見的,這是我所謂的「啊效應」(the ahh effect)。產婦臉上的笑容、發生的驚嘆聲與內在的安寧都清楚可辨。這個反應在分娩的每一階段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在子宮收縮時間冗長、勁度強烈、次數頻繁時更是明顯,水突然就提供了舒緩的感受。有些助產師與護士看到產婦並沒有任何外在的不適徵兆,便誤以為產婦的子宮頸尚未擴張,或是只擴張一點點,之後卻驚訝地發現,產婦浸入水中的第一個小時內,子宮頸便已快速地擴張。
 
我個人曾體驗過水中生產,因此,我知道在產房與在水中的疼痛感受非常不同。我在波特蘭當地一家醫院做過小型研究,這個研究證實並非只有我感受到兩者的差別。產婦開始分娩時,胎兒電子監測器的起始點通常設在二十。分娩一開始後,機器上的數字便開始上升,產婦綁在產床上本來就不舒服,這時便開始有疼痛反應。子宮收縮最劇烈時,指數高達七十五,產婦氣喘吁吁,手緊緊握著或大聲呻吟。之後指數開始下降,產婦總算鬆了一口氣。隨著防水監測器的發明,我可以比較產婦在子宮收縮為同樣頻率時,未浸泡在水中和浸泡在水中兩者間的子宮收縮反應有何異同。當監測器開始記錄子宮收縮時,產婦並無任何反應。二十:無反應;二十五:無反應;三十、四十、四十五,產婦總算開始呻吟或改變姿勢與注意力。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會以為產婦在水中時,子宮收縮的時間長度較短,頻率較低。事實上,產婦只是對感覺產生不同反應罷了。產婦在產池中的應變能力較佳。
 
產婦浸在溫水中的感受不僅是個人的生理反應而已。大多數婦女天生就喜歡水中的安全感,水創造了與外界隔離的絕佳屏障,水成了產婦的巢穴、個人專屬「帶有景觀的子宮」。倘若產池夠大,能容納伴侶或先生,那麼,產池變成了兩人親密的地點,可一同分娩體驗生產的愛之舞。產婦在水中時,若助產師或醫師想做陰道檢查,產婦比較能拒絕此要求。
 
在水中自由移動時,產婦能獲得個人身體的控制權。控制權通常有助於產婦評估個人的分娩進展。產婦能在感覺寶寶移動的密集度,或是在檢驗自己內在感受時,了解分娩狀況。根據產婦的說法,水能強化個人與寶寶的聯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感。產婦能感受到寶寶的移動、下降、推擠通過產道。當產婦扛起更重的生產責任,在水中能輕易移動時,陪產人員就逐漸成為積極的觀察者。
 
因此,進入產池的時間點應由產婦自行決定,同時,產婦應明白分娩時若愈早進入產池,那麼水所帶來的舒適感可能會減緩分娩的進展。


水會不會被污染?
有關感染的討論,產婦最關切的議題之一便是,如果她分娩時不小心在水中大號了,那會發生什麼後果。
護理人員只要簡單地說,「這很正常,不需擔心」,就可輕鬆地安撫產婦的心。當產婦用力推出寶寶時,產婦無法同時控制肛門括約肌,所有東西都會隨著寶寶一塊出來。
 
暱稱為「撿糞剷」的長型漁網便可用來移除任何特定物體。倘若水變得太髒、太混濁,可要求產婦離開水面。
 
一般認為母親自身的細菌與血液並不會造成寶寶的風險。寶寶必須得讓身體充滿母親的細菌,如此便可保護寶寶,有助於發展免疫系統。
 
醫院的感染控制護士與風險管理者憂心忡忡,不知該如何處理一池充滿血液與懷孕期的副產品,如:胎膜、胎脂等。水中生產的規定是將產池內的液體倒入馬桶,流入醫院下水道,可用附有水管的水底排水幫浦來移除產池的水,不管是消毒過的或全新的幫浦都可以,並須採行適當的統一措施來處理廢水。
 
在家生產時,夫妻可自行決定棄置產池內液體的地點。有些人用水管連到花園,為草坪施肥,澆上富含氮的液體。其他人將兩百加侖的水倒入馬桶,透過水壓沖走產池內的水。
 
水中誕生的寶寶受到感染的機率非常低,因此,即使在可能帶有污染源的水中生產,水中生產仍非常安全。如上所述,產池一開始就需注入乾淨的水。產婦生產時或生產後,其他人若想進入產池,都必須確認自己並無任何傳染病,且需在下水前徹底洗淨身體。


為何女性要尋求水的安撫?
大多數女性會到水池避免疼痛。疼痛是極度個人的感受。在我和幾千名曾使用過產池的媽媽談話中,大多數媽媽想要用水避免藥物或硬膜外注射,認為水能幫助她們對抗這些醫療介入。
       
倘若女性決定在醫院生產,那就應計畫待在家中,一直到分娩開始,子宮收縮時間長而劇烈,且次數頻繁為止。在出發前往醫院前,產婦或許想舒服地泡個澡。只要產婦願意不斷移動位置,如:從床上走到浴缸,從浴缸移到馬桶,從室內走到室外等,就可以維持分娩初期的活躍性,那麼泡澡就絕對沒問題。大多數護理人員建議分娩初期泡澡不要超過一至一個半小時,之後便須離開浴缸,散步、蹲坐、移動,儘量保持正常活動。
 
當分娩模式開始穩定,便能產生許多好處。持續的分娩模式並不一定指「分娩活躍」,也就是說,不一定得按照傳統定義子宮頸得擴張到四至五公分。有些產婦的放鬆效應甚至造成產婦失去抑制因素,導致分娩速度加快。許多提供在家生產服務的助產師提到,他們觀察到產婦的子宮頸從擴張一公分到完全擴張,期間耗時不到兩小時。
 
科羅拉多州德爾它市的德爾它紀念醫院(Delta County Memorial Hospital in Delta, Colorado)於二00四年興建嶄新的醫院大樓。該院護理長克莉斯達.柳文斯(Krista Lewis)堅持在所有產房內建造深的產池,且產池需設在產房內,不可封閉於浴室內。新式產房營運兩、三個月後,柳文斯指出產池的使用效果極佳。產婦開始使用產池,護士往往驚訝地發現分娩進展十分快速。他們因而訂立規則,若產婦子宮頸已擴張五公分後才進入產池,那就得立刻在產房安置接生推車。
 
這麼看來,似乎當產婦等到分娩進展良好後再進入水中,子宮收縮會較有效率,通常子宮頸完全擴張的時間也較迅速。好幾項研究比較了早期與晚期進入產池的結果,這些研究的結論是,倘若在進入產池前已建立好分娩模式,那麼,分娩時間便會較短。
 
計畫在醫院使用移動式產池的產婦往往說,光是想到可以用產池,就足夠讓她們有力量分娩,也幫助分娩的進展。架設產池,將水填滿,有時得花上一個小時,所以最好能預先計畫好;倘若寶寶出世時水還未充入產池,也別過度失望。
 
水池越小,生理反應也就越少。使用充氣式小水池時,寶寶所能得到的益處最多,而母親則相反。寶寶在任何水量下生產都是水中生產,然而,曾使用過小型與較大水池生產的母親則說,在不同大小的水池分娩時,感受到的自由移動度與浮力截然不同。阿基米德說得沒錯!
 
有些曾在水中生產的婦女說道,回想自己的生產過程,她們希望當初助產師沒有告訴她們何時該進入產池。分娩到了某個階段時,許多婦女不想移動、不想被摸、也不想再多耗精力,這時想到要進入產池可能會讓產婦極度痛苦。另一方面,我個人的助產師由於缺乏水中生產的經驗,等到我的子宮頸已擴張八公分了,才要我進入產池。我進入產池體驗到水的浮力時,心裡的感受是:「我為什麼等了這麼久才進來?」
 
我第二次水中生產時,幾乎完全待在我戶外的溫水浴缸中。分娩從頭到尾僅耗時四小時,儘管我曾試著離開水面,但我一起身馬上就感受到腹部的地心引力,我馬上坐回水中,不願再離開浴缸。
 
儘管水中生產對許多婦女而言極具吸引力,但這僅僅是生產方式的選項之一,而非所有生產都需達到的目標。當婦女有了產池的選擇後,許多人毫不猶豫地便會受到吸引,覺得待在產池中產下寶寶很安全。


我要在水中排出胎盤嗎?
婦產護理人員對這個議題的意見仍有所分歧。有些允許產婦待在產池中排出胎盤,有些則要求產婦站起來或離開產池以排出胎盤。儘管護理人員各有各的看法,執行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允許產婦在水中排出胎盤的醫師與助產師指出,這項措施安全並無副作用。採用這種方法時,臍帶要等到胎盤脫離產婦身體後才剪斷或綁緊。曾觀察過此過程的醫師和助產師指出,這種方法的失血量較少,寶寶在產後幾乎立即吸吮母乳,更有助於排出胎盤。
       
產婦產下寶寶後,在某些情況下不可繼續待在產池中,如:大量失血、寶寶臍帶發生問題、陰道嚴重撕裂傷、母親筋疲力竭或是暈厥。
 
在未使用人工賀爾蒙的正常生產中,胎盤通常在幾分鐘後就排出。從媽媽的反應幾乎就可猜出時間的推移;媽媽輕鬆愉快懷抱著寶寶,大約十二分鐘後,臉部會突然扭曲變形,我們便知道子宮又開始收縮。此時,護理人員可要求產婦用力推擠,胎盤一般就會掉在水裡。
 
有些助產師指出,在水中生產會略微增加胎盤娩出的時間。助產師一般認為產下寶寶後若產婦仍停留在水中,那麼水將舒緩子宮,而子宮收縮排出胎盤的效率就較低。然而,有些產婦起身離開浴缸時,胎盤幾乎就掉了出來。
 
有些產婦原先「計畫」在水中生產,但之後卻在產池外產下寶寶後,再度進入水中排出胎盤。有些產婦則在水中產下寶寶後,離開產池排出胎盤,往往又再進入乾淨的浴缸放鬆身心,讓寶寶在水面漂浮。在這裡我必須再次提醒,這視個人的選擇和評斷而定,並無既定的指導方針要遵行。
 

在水中應如何處理緊急狀況?
執行水中生產的醫師和助產師就和一般接生時一樣,謹慎監視生產過程,分娩全程仔細觀察寶寶的狀況。倘若發生緊急狀況,便會根據評估的狀況採取適當措施,或許會要求產婦離開產池,或者僅要求產婦改變姿勢。分娩與生產期間,護理人員根據個人的判斷與經驗指引產婦。
 
透過防水都普勒聽診器或胎兒監測器偵測,發現寶寶心跳率下降時,醫護人員通常會極度關切,尤其是醫院生產更是如此。有時,這類情形只要請產婦改變姿勢,問題便可輕鬆解決。由於水的浮力,在水中幾乎不需費吹灰之力就可調回原本的姿勢。產婦可以蹲著、坐著、跪著、雙手雙腳支撐著或是坐在別人的大腿上。倘若產池夠大,產婦甚至可以側躺。有時改變姿勢仍無法解決問題,那麼通常會要求產婦離開產池,接受更審慎的監測。
 
在某些情況下,產婦必須中斷水中生產,或在一開始時便打消水中生產的念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醫護人員的恐懼。當醫護人員害怕實施水中生產時,那就絕對不要堅持在水中生產。倘若助產師或醫師沒有經驗,又不知該如何讓產婦放鬆身心控制個人的身體與生產,那麼,原本想避免的併發症反而較有可能會發生。
 
水中生產不需干涉過多。某位伊利諾州的醫師在參加我的水中生產工作坊課程後,面帶無辜又語帶諷刺地問我,若接生時他都不需要「做」事,那他怎麼能向客戶收取費用?我很高興我想到一個創意十足的比喻,告訴他這份工作有多重要。我的回答是:「沒人溺水時,海灘救生員是不是照樣領薪水?」
 
水中處理緊急狀況的最好方法便是避免發生緊急事故。細心檢查、仔細監測分娩過程與胎兒狀況都有助於避免潛在性的問題。產婦在水中時,任何和生產有關的問題都可快速評估處理。事實上,有些問題會因為水的存在而較容易解決。助產師指出,當臍帶纏在寶寶脖子上時,寶寶若仍在水中就較容易解開。寶寶的頭從水底探出,又能觸摸到臍帶時,只要把臍帶放到寶寶的頭上方,或是將寶寶的手放在臍帶下方,那麼寶寶出來時,臍帶便可穿過寶寶的身體,不至於纏住寶寶。
 
另一個大家關切的問題是,寶寶可能會在生產時吸入胎便。儘管這類案例很少發生,我們仍須特別觀察,預防發生這個不幸事故,畢竟吸入這個又厚又髒的物質極可能奪去寶寶的性命。助產師已提到,在水中他們較能處理胎便問題。倘若胎便僅為輕度或中度污染,助產師通常會讓產婦繼續在水中生產,並在水「沖刷」胎便到胎兒臉部時,特別觀察胎兒的狀況。有時助產師會在寶寶頭部露出至整個身體出來前,輕柔地按摩寶寶的臉部,這可能有助於清除阻塞在寶寶鼻孔與鼻竇的胎便。若胎便為重度污染,大多數護理人員會要求產婦在寶寶頭部露出時起身。一旦寶寶的頭部產出,可用吸式導管(DeLee mucus trap)抽出寶寶的胎便。
 
臀位姿向來是造成對生產採取更多控制或施行剖腹產的理由,但是全球各地都有護理人員指出,連臀位姿寶寶在水中生產的安全性也已提高。賀曼.彭內特(Hermann Ponette)在比利時歐斯登市的修瑞醫院(H. Surrey Hospital in Ostend, Belgium)擔任婦產科醫師,他便曾在水中接生臀位姿的寶寶。彭內特接生過二千多次水中生產,包括好幾十個臀位姿寶寶及雙胞胎寶寶。胎兒出現伸腿臀位姿(frank breech position)的徵兆時,彭內特便會實施水中生產。美國一些醫院也曾為臀位姿寶寶在水中接生,還有好幾百個臀位姿寶寶在家裡採水中生產方式誕生。
 
許多護理人員把肩難產視為婦產科或助產界的緊急事故。婦產規定要求懷有大型寶寶的孕婦生產時離開水面,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在水池中較易處理肩難產。提供在家生產服務的加拿大陪產人員葛洛麗雅.樂梅(Gloria Lemay)撰寫水中處理肩難產的一套規則。護理人員或產婦試圖在寶寶完全翻轉前用力推出寶寶時,肩膀會因而變得緊繃。在水中就能輕鬆改變姿勢,母親也不會過於驚恐,而能保持冷靜。倘若肩膀真的太緊繃,那麼可以快速轉換成以手腳支撐,或者乾脆起身單腳站立在水池邊,這都有助於產出寶寶。
 
原本以為得動剖腹產手術的緊急事故通常可透過水而有效率地處理好。

 
(摘錄《溫柔生產》芭芭拉‧哈波著)
(新自然主義出版)